重磅!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回应经济社会热
3月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林念修、胡祖才出席,围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回答记者提问。
连维良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前天上午,我委何立峰主任出席“两会”部长通道,接受了媒体专访。今天我和念修副主任、祖才副主任一起,很高兴与媒体记者们见面。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去年以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实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优化组合,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2022年计划报告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和全国政协委员审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下面,我们三位愿意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答记者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压力,需要更加注重通过改革来激发活力,请问今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哪些重点任务?如何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连维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了一系列激活发展动力的重大改革。发展改革委将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这些重大改革认真落实落细。特别是以下五个方面的重大改革,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改革、稳增长扩内需的改革、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改革、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结构性改革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营造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二是加快推进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改革。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领域有重大突破,在数据要素相关基础制度上有显著进展。稳步推进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油气市场体系。
三是加快推进稳增长、扩内需的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更好撬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消费提质扩容,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完善按要素分配的制度设计,推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四是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改革。坚持扩大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实施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加快海南自贸港建设,抓好全岛封关运作。优化外商投资服务,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
五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改革。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完善科学考核和统计核算体系,有效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搞好用能权和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重要突破。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最近由于地缘风险冲击,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肯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请问,为了实现稳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如何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胡祖才
粮食、能源、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事关民生福祉、工农业生产、宏观经济大盘,价格稳则民心稳、市场有序、经济平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去年,受全球新冠疫情、流动性泛滥、供给瓶颈等因素影响,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推高了全球通胀水平,不少国家物价创多年新高,如美国去年12月份CPI涨幅达到7%,创近40年新高。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商品外采比例较高,国际价格上涨,客观上加大了输入性通胀压力,推高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去年10月份国内PPI一度上涨至13.5%,为多年来新高,对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挑战。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多措并举,采取供需调节、市场监管、预期引导等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国内物价总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去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平均上涨0.9%,与国际主要经济体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对全球物价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特别是地缘冲突加剧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和不确定。近日,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10美元关口,今天开盘后一度冲高至139美元,煤炭、天然气、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玉米等粮食价格也出现上涨势头,对做好国内保供稳价工作形成新的挑战。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生猪产能充足,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3%左右的CPI年度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今年1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0.9%,大幅低于美国7.5%、欧元区5.1%的水平;PPI同比涨幅回落至9.1%,也大幅低于欧元区20%以上的水平。
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责任重于泰山。面对今年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施策、精准调控,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一是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保障粮食安全。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稳物价就有了坚实的“压舱石”。我国稻谷、小麦等口粮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完全自主自足,今年将稳定播种面积和产量,做好化肥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粮食量足价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加大玉米、大豆保供稳价工作力度,挖掘国内潜力,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储备调节,保持供需平衡。
二是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保障能源安全。重点是做好煤炭保供稳价工作。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燃煤发电量占60%左右,煤价稳则电价稳,能源价格的“基本盘”就稳。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完善煤炭价格区间调控,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实施好这项重大改革,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提升供需调节能力,保障产能合理充裕,强化市场预期管理,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完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确保安全稳定供应。
三是做好重要矿产品保供稳价工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大铁矿石等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加快矿产品基地建设,扩大废钢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强化进出口调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促进重要矿产品安全供应、价格基本稳定。
四是紧盯市场动向,依法加强市场监管。紧盯重点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和价格走势,加强监测分析研判。保持市场监管高压态势,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资本恶意炒作,将予以坚决打击。
五是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兜牢民生底线。指导各地认真执行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及时启动、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封面新闻记者:去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我国局部地区也出现了缺煤限电的情况,虽然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能源的稳定供应,但各方面仍然有一些疑虑,担心今年是否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想请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哪些应对措施,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
连维良
过去一年,我们的能源保供确实面临了严峻挑战。我国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扭转局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近年来超前谋划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增加能源有效供给;在采暖季前的关键窗口期,果断决策,迅速推出煤炭增产增供、发电机组应开尽开、天然气资源早备多储、煤电价格合理联动等一系列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得益于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对电煤和采暖用煤实行中长期合同全覆盖,引导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坚决守住民生用能底线。总的看,采暖季能源供需较为平稳,电厂和采暖用煤可用天数稳定在20天以上,没有出现限电、限气情况,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大家对今年的能源保供形势仍有担心,我们非常理解。因为全球能源供需持续紧张;我国经济快速恢复,出口快速增长,带动能源需求快速增加;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然要求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这给能源保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了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地缘政治冲突、全球能源供需变化都将影响到我国能源安全可靠供应。
尽管我们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但我国有条件、有能力、也有信心、有办法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煤电油气运协调机制将充分发挥作用,重点从四个方面做到能源安全保供。具体说就是三个着力一个守好:着力增加产能,着力加强储备,着力保供稳价;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
一是着力增加产能。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大幅增加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统筹增加各类发电有效出力;大幅增加油气勘探开发投入,推动油气增储上产;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保持煤炭产量在合理水平。
二是着力加强储备。加快推进2亿吨以上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新增50亿立方米以上储气设施,推动全国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达到3亿千瓦以上,引导重点能源生产企业和能源大用户加强社会责任储备。
三是着力保供稳价。充分发挥能源中长期合同的作用,对涉及民生和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用煤用电用气,实现中长期合同全覆盖。引导煤炭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完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
一个守好,就是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尽管我们的能源供给能力有可靠保障,但受气候影响大的风电光伏等不稳定电源比重大幅增加,因气候变化和价格波动导致的能源供应风险也明显增加,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对可靠用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将通过有更大裕度、更加安全可靠的保供预案,实现在各种情形下的能源安全保供,坚决做到非极端情形不限电、不限气,极端情形限电不拉闸、限气不关阀。通过以上综合措施,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让人民群众和所有能源用户放心。
路透社记者:我想问一下,分析师普遍认为今年定的5.5%的经济目标实现起来可能会有一点难度,在政策支持上可能会需要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请问您对此有何评价?另外,咱们担心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说投资效益的下降、过剩产能,还有可能资产泡沫的风险。另外想问一下乌克兰危机,对咱们的经济和“一带一路”可能会有怎样的影响?
连维良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作了系统阐述。《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实现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实现这一增长目标,何立峰主任在两会“部长通道”上作了系统解读。我们有很多有利因素:既有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创造的巨大发展空间,也有在疫情防控条件下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尤其是我们有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组合,包括稳健有效的宏观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微观政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结构政策、激发创新潜力的科技政策、激活发展动力的改革开放政策、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区域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社会政策。
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注重精准有效可持续,在确保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大家所担心的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等负面效应。
在实现今年增长目标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将特别注重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重大决策落地见效,进一步出台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努力保持外贸发展良好势头。二是更加注重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发挥好政策集成效应,形成稳增长的政策合力;尤其是加强新出台政策的评估分析,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加快推进,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慎重出台。三是更加注重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全力抓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更加精准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您提到俄乌冲突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同您一样十分关注,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发展将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大,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然具备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方将继续同包括俄、乌在内的共建国家一道,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们期待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努力把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和影响降到最小。
经济日报记者: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促进产业链畅通,能否介绍一下在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相关方面的工作以及下一步有哪些新的举措?
林念修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振作工业经济,疏通卡点堵点,畅通经济循环,大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高确保安全可靠的能力和水平。概括起来,体现为四个“更”字。
一是运行更稳。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平稳运行。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有效防范了价格过度波动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冲击。
二是结构更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多个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不可用到好用”的跨越。企业活力持续迸发,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一批优秀企业、大国重器成为国家名片,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涌现,有望成为“明日之星”。在全国范围内,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保链稳链的重要载体。
三是后劲更足。工业领域转型升级势能加快积聚,技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2021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1%,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2.2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6%,持续领先于制造业全部投资增速,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四是竞争力更强。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2021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7%。5G网络设施和应用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七年世界第一,光伏组件产量全球占比超过七成,输变电、轨道交通等装备技术水平已经国际领先。我国长板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势显著提升。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做好今年工作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保链稳链工作,重点抓好五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五个持续”。
一是持续补齐短板弱项。按照“木桶”理论,短板决定容量。重大产业短板,往往就是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我们将聚焦国计民生、战略安全等关键领域,紧盯“卡脖子”薄弱环节,一体推进短板攻关、迭代应用和生态培育,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将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突破基础领域短板弱项,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基础。
二是持续锻造长板优势。长板是竞争力所在,是产业竞争的“杀手锏”,要努力把长板变得更长。一方面,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锻长板,我们将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打造重点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培育新兴产业链中育长板,把握前沿领域发展先机,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持续破除瓶颈制约。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经济循环是关键所在。当前,要着力解决汽车等制造业领域芯片短缺问题。去年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芯片在全球一度出现了供应短缺,这个问题我们今年将重点加以解决。持续抓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强对期货和现货市场有效监管。实施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建立协同研发、产品研制、试验验证等生态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保链稳链。
四是持续深化开放合作。支持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发展,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运转。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外资企业加大高端制造和高技术领域投资,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高质量实施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用好各类多边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五是持续强化风险防范。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体系,完善风险研判和预警处置机制,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处置能力,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力争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切实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新京报记者: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养育孩子的压力很大、成本很高,很多人都有一种上下夹击的感觉,请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扩大养老育幼服务供给上有什么样的政策考虑?
连维良
“一老一小”现在是最受关注的民生大事,人口老龄化、三孩政策、养老托育频频上了热搜。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的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李克强总理在这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强调,要优化城乡养老服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提高养老托育的有效供给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点任务,这方面我们将重点做好三件事,就是增量提质、普惠就近、从严监管。
一是增量提质。现在社会对养老托育的需求,特别是高质量的养老托育需求十分迫切。“十四五”末,全国养老床位规模要达到900万张以上,婴幼儿托位的规模要达到600万个以上。重点是围绕人民群众有迫切要求的优质资源来扩大规模,比如说“一床难求”的养老机构、“一位难求”的托育机构,中央预算内投资将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把财税、信贷、土地、人才等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大幅度增加养老托育优质资源的供给。
二是普惠就近。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应该说养老机构的总量、养老床位的总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有些床位的利用率不高,除了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供需错配,供给的精准性不够、质量不高。人民群众最需要负担得起、方便可及的服务,最需要身边的服务,所以增量提质的重点要放在普惠和就近上。普惠,就是政府要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帮助服务机构降成本,服务机构向消费者降价格。就近,就是要全面落实社区养老托育的配建要求。同时,引导各类各样的养老托育服务向社区延伸、向家庭延伸。
三是从严监管。养老托育的质量和可靠性是现在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这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有的机构服务质量不高,收费不合理,消费者有意见;有的机构缺乏诚信,甚至出现“跑路”这样一些不法事件,骗走了老年人的“保命钱”,严重冲击了社会道德和法律底线。对此必须切实加强部门的协同监管,进一步完善标准规范,全面提高养老托育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疫情过后,我国将迎来养老托育的恢复性快速增长,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能力准备,努力增加养老托育的有效供给。
新华社记者:疫情发生以来,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消费,但是我们发现消费恢复还是相对缓慢,请问如何展望未来一年的消费形势?还将采取哪些政策来促进消费?
胡祖才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消费工作,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力有序推出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举措,不断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021年,受疫情持续冲击,国内疫情散发多发,对消费造成较大影响。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消费提质升级,消费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个百分点,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同时我们还看到,消费领域呈现出不少新热点、新亮点:线上消费逆势上扬,去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1%;绿色消费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6倍;升级类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体育健身等消费品零售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带动冰雪消费持续升温,今年以来滑雪服和滑雪装备线上销售同比分别增长110.7%、61.6%。
我国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去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2500多美元,已经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标准的门槛。随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消费持续增长的势头没有改变。当前,消费更趋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智能、绿色、健康成为居民消费新潮流。强大国内市场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支撑。但也要看到,这两年主要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接触式、流动性、聚集性服务消费受冲击较大,去年全国交通客运量同比下降14.1%,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仅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54%和51%。所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任务还非常繁重。
《政府工作报告》对做好2022年消费促进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定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在精准有效防控疫情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持续恢复。重点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消费能力。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支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针对重点群体强化精准就业帮扶措施,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带动劳动者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夯实扩大消费的根基。
二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更好顺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积极发展线上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数字文化、智能体育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冰雪消费,推动实施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加力促进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开发适老化技术、产品和安全健康的婴幼儿产品。促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进一步拓展县乡消费,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同时,要落实好支持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等困难行业纾困帮扶措施,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稳定增加大宗消费。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落实好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出台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一方面,要推动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另一方面,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绿色消费成为新的时尚,要增强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商品包装和流通环节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循环化,强化废旧物资循环利用。
四是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优化国内大循环框架下的城市消费网络,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推动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健全社区商业配套设施,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加大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提升群众消费体验和消费意愿。
深圳卫视记者: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开展了多轮评价,覆盖全国上百个城市,请问我国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和进展?今年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重点是什么?
林念修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是《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牵头建立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目前已经开展了6批次评价,全国累计有98个城市参与评价,覆盖了31个省(区、市)。在这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制度、指标、报告3个“1+N”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全国范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这3个“1+N”,首先是制度“1+N”,“1”是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N”是各地出台的配套法规政策。指标“1+N”,“1”是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8个大项和87个小项,“N”是地方结合实际增加的N项指标。报告“1+N”,“1”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每年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N”是地方发布的自评报告。各地区对照国家指标体系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改革,目前已有28个省(区、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很多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方案已经从1.0版迭代升级到5.0版,全国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大家都知道,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土质优劣直接关系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聚焦重点、持续发力,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归纳起来,下一步重点举措可以用5个词来概括,就是“公平、公正、开放、便利、满意”。
公平,就是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让企业平等进入、公平竞争。我们将重点推行清单管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行政许可清单等管理制度。当务之急是加快破除市场隐性壁垒,打破“玻璃门”,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
公正,就是实施科学有效监管,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和稳定市场预期。我们将重点推动“3个落实落细”。一是落实落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打通法规制度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落实落细监管制度规则,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远程监管、移动监管。三是落实落细制定涉企政策的程序规定,让企业家积极参与政策制定,使政策举措更接地气,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更强。
开放,就是坚持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推动外资外贸稳定发展。一方面,突出抓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的执行,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加大服务保障外资企业力度,全力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合理诉求,让中国长期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便利,就是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效率,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方便高效。重在“3个推进”。一是推进窗口服务提质增效,提升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推动更多政务事项集成办理。二是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强化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协同联动,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三是推进技术赋能流程优化,开发更多数字化服务场景,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满意,就是发挥评价引导督促作用,促进各地推出更多市场主体认可的硬招实招。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我们将继续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有序推进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引导和支持更多城市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弱项,积极主动开展改革创新。比如,我们拟推出一项新措施,建立“损害营商环境案例归集通报制度”,把各地损害营商环境的问题归集起来,把归集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作为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逐项推动解决。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俄乌局势不断升级,国际油气价格进一步攀升,中国有没有什么计划来保证能源的供应?会否考虑增加进口?有哪些适当的进口通道中国可以利用?
连维良
近期俄乌冲突升级,对全球能源市场带来冲击,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进一步攀升。由于中国原油、天然气外采比例较高,因此肯定会受到影响,进口成本客观上会有所抬升。但总体上看影响是可控的。这是因为,中国一方面是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能源生产大国,因此能源供应总体是有保障的。中国原油、天然气进口来源已经多元化,而且长期合同占比很高,只要各方按合同履约,进口能够保持总体稳定。同时,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清洁能源的快速增加也将有效对冲和减缓外部影响。过去一年,在我们能源消费总量中,清洁能源的占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过去一年的全国发电量中,来自风电光伏的发电量占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另外,我们目前的CPI处于低位,刚才祖才副主任已经作了介绍,我们将采取综合措施来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影响。
如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刚才我已经作了介绍,具体说就是“三个着力、一个守好”,着力增加产能,着力加强储备,着力保供稳价,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两个字,一个“增”、一个“稳”。“增”就是增产能、增产量、增储备、增供应,“稳”就是稳进口、稳价格、稳预期。落实好这些措施,我们有把握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仍然要扩大有效投资,新基建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像2月份中国启动“东数西算”的工程为市场所高度关注,想问的是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进展如何?今年的重点工作在哪里?
林念修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我们提出的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围绕这三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新”。
第一,搭建了数字经济“新底座”。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我们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信息通信网络。5G网络已覆盖所有地级城市、大部分县城和多数乡镇。在全国大规模建设千兆光网,形成了覆盖3亿户家庭的能力。我们完成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总体布局。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批复了8个枢纽节点建设方案,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目的就是发挥东西部各自比较优势,把东部算力需求转变为西部增长力量,实现能源和算力的全国统筹。我们实现了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当前,我们的卫星遥感系统已形成全球观测能力,主要领域国产卫星数据自给率超过90%。
第二,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在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的能力大幅提升。比如:在智能交通领域,港口和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成果显著,电子地图全面覆盖,电子客票全面普及,快递电子运单使用率超过90%,人民群众出行体验和物流便捷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在智慧能源领域,我国发布了全球首套煤矿专用高可靠5G网络,改造后的煤矿大量采用无人操作系统,高危岗位人员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对保障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非常有利。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全国已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2000个,成为推动复工复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总的来看,5G不仅使线上消费变得近在咫尺,而且让工业制造更加智能高效。
第三,构筑了高水平自立自强“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从建设数量上看,已布局建设5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5年还将建设一批高水平基础设施。届时我国大设施数量将位居全球前列。从国际比较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从五年前的跟跑为主,转变为跟跑和并跑并行,有的领域已实现领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比如,我们的中国天眼系统完成了多项重大天文发现;我们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首次实现了等离子体的可重复稳定持续燃烧,温度达到了1.2亿度,持续时间达到了1000秒以上,非常了不起。
从成果转化看,近年来催生了一批战略性产业技术,解决了一批社会民生重大问题。比如,上海光源设施开辟了天然气、页岩气高效利用的新途径,为我们将来开发天然气、开发页岩气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兰州重离子研究设施开发出重离子治癌装置,实现了高端医疗器械的重大突破。可以说,看似“高大上”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则已经离我们很近,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按照有关部署要求,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重点领域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网络型设施。着力实施中西部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和5G融合应用示范工程,弥合数字鸿沟、补齐应用短板。二是统一布局节点型设施。加快打造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稳妥有序推进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建设。三是超前部署前瞻性设施。加快落实项目前期条件,推进“十四五”规划已明确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落地、加快实施、加快建设,及时启动一批预研项目,持续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
第二,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主要做到三个“足”。一要留足空间。新型基础设施主要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我们将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降低投资门槛,让社会资本在这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二要给足政策。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特别是要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三要加足马力。加快相关领域改革,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第三,服务“双碳”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十四五”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对提高算力能效、优化节能模式、创新节能技术、促进转型升级等作出全面部署。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这个方案,坚持节能和减排两手抓。一方面,强化节能。支持高效节能技术攻关,提高超大型数据中心能效指标,深入开展5G网络节能示范;另一方面,着力减排。推动5G设施、算力资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统筹布局,支持更多数据中心向可再生能源富裕的西部地区转移,在加大算力供给的同时,逐步减少碳排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我想问一个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问题。2021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请问未来能否保持此前较快的增长速度?今年我国新型城镇化有哪些重点任务?
胡祖才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最大的需求潜力所在,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过去一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可以概括为“五个提升”:
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分别比上年提高0.83和1.3个百分点,两个城镇化率差距自“十三五”以来首次缩小。二是农民工享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面落实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有关要求,其中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比例达到81.8%、比上一年提高1.8个百分点,如果加上政府购买学位服务,这一比例将进一步达到90.9%、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三是城市群都市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势头强劲,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加快发展,南京、福州、成都等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四是城市建设品质稳步提升,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五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一年的2.56进一步降至2.5。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正在转向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城镇化动力仍然强劲,蕴含着巨大内需潜力和强大发展动能。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今年要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促进居民消费、拉动有效投资的积极作用,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这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拓宽在城市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渠道,不断提高落户便利度,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常住人口,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参保扩面,保障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今年开展农民工补贴性培训600万人次以上。
第二,着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超大特大城市要重视“大城市病”问题,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促进多中心、多层级、组团式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大湾区,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出台长株潭、西安、重庆等新一批都市圈规划。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县城加快发展,持续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的就业安家需要。加强边境地区城镇建设。继续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第三,着力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目前,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达9亿多人,今后还将逐年增加。城市建设既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要努力为城市居民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努力提供更多普惠便捷的公共服务,增加教育医疗、托育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公共文化等服务供给,加快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启动实施燃气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改善840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更加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延续城市文脉,坚决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严禁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
第四,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国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要协同推进城市和乡村现代化,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扎实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上海证券报记者:当前实体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请问下一步国家在推动各类实体经济包括新型实体企业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上,还有哪些大的举措?
林念修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多次作出了重要批示指示,为我们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实体经济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结构质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奇迹。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这是我们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最大的底气所在。
但同世界工业强国相比,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必须要加倍努力,加快补上。为此,我们将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重点抓好两件大事,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件事,要持续振作工业经济,促进实体经济量的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想,稳经济首先要稳的就是工业,必须保持一定水平的工业增长速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经国务院同意,最近又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为了加快推动政策落地,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对工业经济稳增长进行了具体部署。下一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持续抓好《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企业尽早尽快享受政策红利,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方面,纾困减负,让企业活下来,并且能够越活越好。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稳得住,市场就有信心,经济就有前景。我们将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全力做好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稳定大企业生产经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活力,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增强市场信心、提振发展预期。
另一方面,抓实投资,让企业振作起来,并且能够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制造业投资既对当前稳增长有重要作用,又影响着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要紧紧抓住制造业投资这一个“牛鼻子”,一手抓传统产业赋能改造,一手抓新动能培育发展。坚持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其他重大战略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大家都注意到,近期各地都陆续启动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同时,要结合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做好各领域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建设,切实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第二件事,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实体经济质的提升。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是基础,进是目标。具体到实体经济,在保持一定增速的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升。我们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好强大国内市场,以升级空间大、市场潜力足的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着力扩大优质供给,更好满足投资和消费升级需求,畅通“产销储”循环。推进重点高耗能领域节能降碳和改造升级,加强绿色技术攻关应用,提升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技术水平。
二是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增强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中国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着力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持续抓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引导地方和企业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